【親子時光】「比賽媽媽」帶孩子參加過百項比賽被負評 醫生媽媽:只要她的孩子快樂就行

升學教育

發布時間: 2020/12/30 13:07

最後更新: 2020/12/30 16:58

分享:

分享:

父母陪伴子女共同經歷比賽過程也是珍貴親子時光。

前兩年有篇採訪,一位媽媽讓讀幼稚園的孩子參加了過百項比賽,朗誦、唱歌、跳舞、各式運動、繪畫、常識、棋藝、親子廚藝……甚麼類型都報名;周末周日的「親子活動」,就是到各個場地比賽,屋裏擺滿獎盃獎狀及領獎照片。

採訪一出,批評湧現。按照社會的主流意見,這位媽媽當然是「功利主義」、「儲證書心態」、「羊群心理」、太注重成敗、扼殺童真、沒玩樂時間、影響親子關係……教育專家跳出來,強調「名校收小學生不看重這些朗誦獎狀」;名嘴作家繪聲繪色,描述孩子全都是被父母迫着去參賽的,狠批「香港教育真的有病!」總之,根據現代標準,孩子一定要天天在郊外捉蟲嗅花、滾地玩泥,才叫做真正童年;否則,就是迫得太緊,父母罪大惡極。

我倒覺得這位「比賽媽媽」沒甚麼不好,只要她的孩子覺得快樂就行了。通過比賽競爭,找到差距和不足,促進學習的動機,本來就是正常人生的一部分;我對於那些「不應互相比較」、「比賽扭曲兒童心理」之類老生常談,實感無比厭倦。

事實上,媽媽帶年幼孩子去參加比賽,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。首先,比賽場地遍布港九新界,很多時候都安排在交通不太便利的地方;兩母子齊心合力、山長水遠地到達目的地,已算是種親子歷險。

報到等候期間,為了讓孩子保持狀態,要妥善安排作息、準備小食飲料、消閒書籍玩具,天熱要抹汗扇涼,空調要披件外套,還有找廁所、換表演服、保管財物等,是個不容小覷的挑戰,令媽媽們更加了解如何照顧幼童。

近距離觀察,孩子對陌生場地的適應能力有多高?如何去安撫孩子比賽前的緊張情緒?他們對輸贏成敗的反應怎樣?他們懂得欣賞其他同齡孩子的表現嗎?即使來自同一個家庭,每個孩子的反應和心態都可能大相逕庭;當家長在不同的環境下看清楚子女的性格,便能取長補短,不斷調節教育方式。

最重要的是,父母陪伴子女共同經歷比賽過程、感受情緒起伏、學習面對挫折、認識別人的努力、展現自己的成果,這些亦是珍貴的親子時間和體驗,不見得比公園跑跳或親子伴讀差多少。

同場加映社工爸爸高效溫書方法

全文刊於《經濟日報》,原題為「比賽媽媽」

撰文 : 許嫣 病理科醫生